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意见》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创新举措: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结合深圳实际,《实施意见》要求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达1小时;二是建立面向人人的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教会、勤练、常赛”要求,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四级班级联赛竞赛体系要求层层发动、层层参与、层层选拔,三级锦标赛体系中,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增加大学组别。做到“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三是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四是推动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做到100%应接尽接、应开尽开,加强体育资源统筹,推动公共与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新机制;五是建立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信息化平台;六是强化书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担当意识。
总体要求方面,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力争达到70%,及格率达到99%,学生近视率力争下降2%,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训练、赛事和评价体系成熟完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校体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到2030年,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以体育人观念深入人心,在全国先行示范。本实施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
《实施意见》指出了八项主要任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构建深圳特色课程体系;健全完善赛事育人体系;形成特色体育育人文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场馆设施供给利用;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
其中,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高校逐步实现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加强体育家庭作业设计,鼓励家庭制定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锻炼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
构建深圳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大中小幼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推动智慧课程建设。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义务教育阶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高中阶段落实选项教学要求,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探索高中园体育课程互选共享。高等教育阶段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大学生必须修满体育学分、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推进深圳高校体育课程互选,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健全完善赛事育人体系。搭建多类型、多项目、面向人人的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赛事平台,建立校内赛、校际赛、选拔赛为一体的大中小体育竞赛体系。支持高等学校、体校、社会体育机构等入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鼓励各区、各校建立各具特色的赛事体系,形成1-2个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品牌。学校每年至少举办春、秋季2次校级运动会,设置适合所有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加强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强化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
形成特色体育育人文化。创建一批理念先进、体系健全、有影响力的学校体育品牌项目、品牌学校,培育品牌教师。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优势项目,积极发展武术、围棋等中华传统项目,推动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开展体育教师双向交流培训与学术活动。探索体育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赛事共办、特色共建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体育拔尖人才培养的招生制度。支持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组建体育学院(系)⭐️。
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
《实施意见》指出的八项主要任务中还提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师招聘改革,进一步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培养力度,大力支持体育教育科研立项、教学成果评选,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教练员。
强化场馆设施供给利用。加大场地设施新改扩建力度,已建成学校通过立体式扩容挖潜,拓展体育运动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校区)或新建学校建设包括游泳池在内的综合性、多功能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周边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服务,有效协调利用社会资源补齐短板。建设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信息化平台等新型体育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场馆建设,开发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档案云平台,“一生一档”全过程跟踪服务。
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开展体育素质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推动实行“过程性评价+统一现场考试”体育中考模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权重。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测评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高校要将素质评价结果计入学分。完善学生体质过程性评价体系。❄️
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履职根本,将评价导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体育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将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课余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等工作情况纳入评价内容,作为体育教师岗位聘任和绩效评定重要条件。完善体育教师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根据体育教师户外教学特点,依照有关规定予以适当补贴和资助。
保障措施方面提到,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强化书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担当意识,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好体育工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加强教育督导和责任落实。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条件保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与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把体育工作及成效作为高校办学评价重要指标。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加强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校园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和第三方调解机制。学校要强化安全教育,运动场所要配备适量的运动损伤急救器材,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来源 | 晶报